像重视制造业一样重视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不仅来自于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更在于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载体。要拆“门槛”,促融合,优环境,促进服务业扩能提质。
“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业稳步增长。2021年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0.6%,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从供需两端为服务业迈向更高质量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像重视制造业那样,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推动服务业实现能级跃升与质量变革。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逐步的提升,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比长期稳定在6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超过70%。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6.7%,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为46.1%,相比起来还有明显差距,显示出我国服务业在规模与结构上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居民服务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人口老龄化加深、家庭结构变化等趋势变化,健康养老、托育照护、文体旅游、终身教育等生活性服务需求将迎来迅速增加。我国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对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测试、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形成强劲拉动。此外,我国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形成的一马当先的优势,正加速与传统服务业态融合,催生出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为服务业“换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不仅来自于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更在于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稳定和扩大就业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综合载体。
认清潜力,更要直面短板。服务业发展究竟“缺”什么?首要的是高质量供给的短缺。我们不缺服务,缺的是好服务。在生活领域,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服务仍是稀缺资源;在生产领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还不够。其背后,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部分服务行业仍存在准入壁垒和“玻璃门”,市场之间的竞争不充分,抑制了创新活力与供给质量。对外开放水平有待逐步提升,在跨境数据流动、专业资格互认等领域仍需探索。与制造业拥有清晰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体系不同,许多服务行业还缺乏统一、权威的品质衡量准则和评价机制,导致市场良莠不齐,优质品牌难以脱颖而出,消费者权益没办法得到充分保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供给还存在缺口,这些都构成了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制约。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供需两端的深刻变革,紧紧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这两大趋势,就抓住了服务业扩能提质的“牛鼻子”。促进服务业扩能提质,不能简单理解为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增速和占比,而应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理念、模式、标准等的系统性革新,要更加关注那些能体现发展质效的指标,比如,服务业的产出效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服务消费的满意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等。


咨询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