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邮编:230000
  • 电话:13965681383
  • 地址:安徽巢湖居巢区长江西路南侧185号

于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筑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基

来源:火狐体育吧    发布时间:2025-09-15 00:14:25

  民间投资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也是稳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的关键支撑。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促进民间投资发展”作出新部署,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到强化保障,打出了一套精准发力的政策“组合拳”。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引导其流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领域?民间投资结构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城市更新等新兴领域怎样成为民企参与的新蓝海?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提出者和研究者、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于今认为,这样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调研,解析民间投资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

  记者: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这一部署有何特殊意义?

  于今: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关键支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7月扣除房地产开发的民间投资提高3.9%,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反映出企业信心不足、市场预期偏弱等问题。此次国常会聚焦“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既是落实中央政治局“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求的务实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强调的,“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一定要通过制度创新破除隐性壁垒,让民间资本敢投、愿投、能投。

  于今:当前民间投资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准入壁垒,部分领域隐性门槛依然存在,如能源、基建等传统垄断行业开放不足;二是预期不稳,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理政治学风险加剧,导致企业避险情绪上升;三是融资梗阻,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成本高、抵押物不足等难题。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国常会提出三大突破路径:一是扩大准入,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设定民间资本参股比例下限,推广PPP新模式,让民企“有门可入”;二是优化环境,严格落实招标投标公平性审查,保障政府采购中民企份额,破除“玻璃门”“旋转门”;三是强化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民企项目支持,推动基础设施REITs扩容,缓解融资压力。

  记者:会议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城市更新”等领域,这是否意味着民间投资结构正在优化?

  于今:是的。当前民间投资呈现“传统领域收缩、新兴赛道崛起”的结构性变化: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民间投资增速超10%,反映出民企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城市更新扩容,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升级等“城市更新八大任务”总投资超20万亿元,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例如,北京等20个城市入围中央财政支持试点,通过引入民企参与改造,既拉动内需,又培育新业态。

  这种转型印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民间资本正从“地产依赖”转向“硬科技+新基建”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轨道。

  于今:城市更新是民间投资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民生改善与经济转型的双重载体。当前城市更新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巨大,全国需改造的老旧小区约25万个,涉及4800万户居民,总投资超4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市场总容量预计达20万亿元,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升级、地下管网修复等领域。二是模式创新加速,如上海武夷WYSH翡悦里项目,通过“无界社区”理念改造旧厂房,引入民企运营后年游客量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升级;成都少城片区通过“微更新”保留历史文脉,吸引文创企业入驻,租金收益提升30%。三是政策支持强化,中央财政已安排超4700亿元支持城市更新,2025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中明确20%用于城市更新项目,并试点REITs融资模式。

  但是,难点依然突出,比如资金平衡难,拆迁成本攀升与土地收益倒挂,如某直辖市旧改项目动迁成本超120亿元,土地出让金仅覆盖60%;利益协调复杂,需平衡居民诉求、企业回报与公共利益,如江苏某市区通过“政府主导+资金共担”模式推动危房改造,但仍有20%项目因居民意见分歧停滞。

  突破方向在于:一要建立市场化补偿机制,如广东某市探索“容积率转移”,将老旧厂区改造容积率指标转移至商业区,提升开发收益;二要创新金融工具,推广“投贷联动”模式,鼓励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参与,如某直辖市副中心REITs募资超150亿元。比如,江苏某市城市更新项目由非公有制企业自筹超10亿元,将轻工冶炼厂等工业遗存改造为科技文创园与文旅街区,通过“租金+物业+增值服务+收益分成”模式,2023年实现全口径税收1510万元,出租率超90%,并盘活20世纪50-90年代工业用地120亩,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且政府零投入,仅提供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充足表现民间资本主导下城市更新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与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于今:民生既是投资的起点,也是落脚点。当前政策设计凸显三大民生逻辑:一是就业优先,民间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80万就业岗位。例如,文旅、餐饮等服务业投资回暖,直接促进灵活就业;二是消费扩容,通过城市更新打造消费新场景,如北京首钢园改造后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升级;三是公共服务补短板,引导民资参与医疗、教育设施建设,如深圳民营医院占比达70%,缓解了公立医疗资源压力。

  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要求一脉相承。

  于今:需从三方面着力:一要法治护航,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建立投诉处理、产权保护等制度,让民企吃下“定心丸”;二要金融创新:推广“投贷联动”模式,鼓励保险资金、REITs等参与民企项目,破解融资难;三要预期管理:建立政策“白名单”制度,定期发布鼓励投资领域清单,稳定市场预期。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内生动力。

  民间投资既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政策组合拳与市场内生动能的双重驱动下,民间资本必将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领域书写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李群)